地方志作为“一地之百科、一方之全史”,是记录地方历史脉络、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今年是全国第三轮修志工作启动年。作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级市,面对新时代、新要求,孝感市第三轮修志工作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紧扣时代脉搏,破解修志难题,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编纂路径。
一、强化组织领导,构建高位推进机制
落实政府主体责任。根据全国第三轮修志工作要求,应将修志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重点任务,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,落实“一纳入八到位”要求(即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、各级政府工作任务,做到认识、领导、机构、编制、经费、设施、规划、工作到位)。建立市、县、乡三级联动机制,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编纂委员会主任,定期督办进度,将修志工作纳入绩效考核,确保责任落实。
建立编纂责任体系。要强化组织领导,协调成立第三轮市志编纂专班,形成党政“一把手”亲自抓、分管领导直接抓、一级抓一级、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。建立《孝感市志》编辑部、总纂、分纂、撰稿人、审稿人五级工作责任制,将任务落实到人头,使人人身上有压力、个个肩上有担子。市史志研究中心要坚决扛牢政治责任,积极发挥主体功能,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做好编纂出版工作。建立各级各部门工作对接机制,积极配合地方志编纂部门,凝心聚力共同实施这一重大历史记录工程,确保孝感市三轮修志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如期完成。
完善部门协作机制。成立由市史志研究中心牵头,农业、发改、经信、人社、生态环境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,定期沟通资料收集、篇目设计等问题。建立“资料共享平台”,整合各部门年度报告、专项规划、统计数据,避免重复劳动,提高资料利用效率。
二、打造专业队伍,提升修志能力水平
组建“四类人才”队伍。一是撰稿队伍:撰稿队伍是编纂的基础。各单位要选拔3-5人组成撰稿小组,优先选用熟悉行业发展、文字功底强的在职干部或退休老干部担任主笔,通过公开招聘、单位推荐等方式确保人员素质。二是分纂队伍:以市史志研究中心专业干部为核心,邀请前两轮修志资深专家、高校历史学者参与,建立分纂队伍,负责统筹各篇大纲设计的修订完善、资料统稿和质量把关。三是评审队伍:组建由地方志专家、行业学者、党政代表、技术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,确保评审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。四是数字技术队伍:通过校地合作(如与湖北工程学院共建实验室)、引进跨界人才,组建涵盖技术开发、数据分析、项目管理的数字化团队,负责搭建在线编纂平台、开发数字方志馆等。
加强业务培训与交流。制定年度培训计划,邀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专家、先进地区修志机构负责人授课,重点培训数字化技术应用、新时代内容编纂等专题。组织修志骨干赴上海、浙江等先行地区考察学习,借鉴“优先编纂乡镇志”“数字化修志平台建设”等先进经验。
三、创新编纂方式,突出时代与地方特色
优化篇目设计,彰显“三大特色”。一是时代特色:增设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孝感”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”“孝汉同城化发展”等篇章,突出党的领导和地方发展主线。在经济篇中“光电子信息”“装备制造”“新能源汽车产业”等条目,反映孝感产业升级成果。二是地方特色:深化孝文化内涵,在“文化篇”中单设“孝文化传承与创新”章,记录“中国孝文化名城”建设、孝德模范评选、孝文化旅游节等实践;单设“简牍文化”章,记录云梦睡虎地秦简文化,通过片片简牍去探寻中华文化根脉。同时,突出军事特色,续写“全国双拥模范城”创建历程,补充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内容。三是行业特色:借鉴第二轮修志“章节体与条目体结合”经验,对新兴领域(如“社区治理”)采用条目体灵活记述,增强可读性;对重大事件(如“新冠疫情防控”)设专记,确保资料完整。
推进“立体修志”,融合多媒体资源。建立“孝感市地方志数字资源库”,分类收录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资料,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资料存证。在志书编纂中,嵌入二维码链接相关音视频资料(如孝文化宣传片、重点项目建设纪录片),打造“可听、可视、可交互”的新型志书。例如,在“城市建设篇”中,通过AR技术展示孝感城区新旧对比影像,增强读者体验。
四、严格质量管控,完善技术规范体系
建立全流程质量控制机制。一是资料征集阶段:制定《第三轮修志资料征集手册》,明确自然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领域的资料清单,要求各单位按年度提交标准化汇编,标注资料来源与责任人,实现纸质档案数字化,建立可追溯的资料数据库。二是编纂实施阶段:实行“三审三校+专家专项核查”制度,初审由承编单位负责内容完整性审核,复审由市史志研究中心组织专业力量进行政治、保密审查,终审邀请省地方志专家及多学科学者参与,重点核查数据准确性、逻辑连贯性。对“平台经济”“共享经济”等争议性内容,组织行业协会、企业代表召开专题研讨会,确保记述客观准确。三是出版阶段:引入“两无一全”(无重大疏漏、无内容缺失、要素齐全)终审标准,严格把控差错率;同步开发数字方志馆,利用VR技术打造虚拟展厅,实现志书成果多渠道传播。
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。搭建“孝感市地方志在线编纂平台”,支持多人实时协作、版本管理、智能检索,实现资料收集、撰稿、统稿、评审全流程线上化。开发AI辅助编纂系统,自动识别资料重复、逻辑矛盾等问题,提升编纂效率。例如,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历史文献进行语义分析,辅助挖掘孝文化相关史料。
五、创新工作方法,确保修志进度与成效
实施“挂图作战”,动态监控进度。制定《第三轮修志任务分解表》,将工作划分为资料收集、编纂统稿、评审出版三个阶段,明确各阶段时间节点、责任单位和任务清单。绘制《重点任务推进图》,采用“红黄绿”三色标记法实时更新进度,对滞后项目启动约谈机制,确保“周周有进展、月月有通报”。
强化资源保障,激发修志活力。将修志经费纳入市、县财政预算,重点保障资料采集、数字化加工、业务培训等支出。设立“修志创新奖”,对在篇目设计、技术应用、特色挖掘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,激发基层单位参与热情。建立“全代办”服务机制,由市史志研究中心提供标准化模板、上门指导等服务,帮助乡镇、企业解决编纂难题。
强化成果转化,提升志书应用价值。结合孝感市“十四五”规划和高质量发展需求,开发“地方志资政报告”,提炼修志过程中发现的产业发展规律、社会治理经验,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。与文旅部门合作,推出“孝感历史文化地图”“修志成果云展览”,通过短视频、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传播,增强志书的社会影响力。
总之,孝感市第三轮修志肩负着记录新时代、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使命。面对新挑战、新机遇,需以第二轮修志经验为基石,以创新为动力,通过高位推动、人才支撑、技术赋能、质量把控,破解资料收集、篇目设计、技术融合等难题,打造具有时代特征、地方特色的精品志书。同时,注重成果普及转化,把地方志从“书架”搬上“网络”,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孝感篇章提供历史智慧和文化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