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方志孝感 > 历史文化 
孝感麻糖、米酒文化
发表日期:2025-04-09 00:00:00 来源:市史志研究中心 作者: 被阅读[381]次

孝感麻糖

 

孝感麻糖,是地方传统小吃配方是以精制糯米、优质芝麻绵白糖为主料,配以花生,焦盐,杏仁等,经过12道工艺流程、32个环节制成,孝感麻糖外形犹如梳子,色白如霜,香味扑鼻,甘甜可口风味独特,营养丰富,含蛋白质、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,有暖肺、养胃、滋肝、补肾等功效。

孝感麻糖,有着悠久历史。孝感南八华里的八埠口一带,是孝感麻糖的起源地。民间有“一河三岸八埠口,两块麻糖一杯酒”之说。早在元末明初,孝感麻糖即已形成地域性的民间生产。至清朝麻糖生产之盛更为甚之,“户户做麻糖”,并且此时麻糖已成为年节嫁娶必备的甜品,还用来作为馈赠礼品,甚至传说为朝廷贡品。康熙三十四年《孝感县志》对孝感麻糖有明确的记载:“麻曰脂麻,可以为油,和糯饧以为糖,曰麻糖。”“处处有之,而孝感独著。”清咸丰年间,八埠口的糖坊、孝感的一些挑贩,开始肩挑麻糖走汉口“孝感麻糖”的声名鹊起,畅销全国起到了重要作用。1954年,孝感市国营麻糖厂成立城隍潭九号,这就是今天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

国家领导人对孝感麻糖给予高度赞誉。1958年11月14日,毛泽东同志视察孝感时,曾品尝过该厂生产的孝感麻糖,给予了“好,好,味道不错”的评价(向守志夫人回忆)孝感麻糖于1981年荣获国家银质奖,1994年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亲笔题词“中国一绝”,并捧回湖北仅有的“真绝杯”;在1995年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被评为“中国国际食品科技之星”产品1998年在第四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荣获“国际金奖”、“中国市场名牌产品”,2002年荣获年度湖北省消费者满意产品奖2013年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名录。

有关孝感麻糖的民间佳话及传说故事。孝感民间流传顺口溜:逢年过节看爹娘莫忘带几盒好麻糖”,“三军台的婆娘,八埠口的麻糖”,“八埠口的麻糖,毛陈渡的染坊以及民间故事《杜婆熬糖》、《老龙吐水》糖粘芝麻》等。民间有诗盛赞:形似玉梳白似璧,薄如蝉翼甜如蜜。难得世上一佳品,传与后世莫走移道出了孝感老百姓对孝感麻糖的喜爱之情,凸显出了浓郁的孝感孝文化地域风采。 

 

孝感米酒

 

孝感米酒是湖北省孝感市传统的风味小吃,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名吃,选料考究,制法独特,价格低廉,它以孝感出产的优质糯米为原料,以孝感历史承传的蜂窝酒曲发酵酿制而成。孝感米酒白如玉液,清香袭人,甜润爽口,浓而不沽,稀而不流,食后生津暖胃,回味深长。

追溯米酒的历史,屈原在《楚辞•招魂》中的“挫糟冻饮”,指的就是楚宫筵席饮料里冬天所酿之甜米酒,这是荆楚大地早有的酿制米酒技艺。清康熙《孝感县志卷》之九《古迹》中引《方舆胜览》载,“宋太祖微时,游孝感西湖村,因渴索酒。村姥家持酒以进,言:‘榷禁甚严,此第私酿,幸密之。’与之金,不受。太祖践位后,令宽西湖酒禁,仍置万户酒馆。”清光绪《孝感县志》载明了知县罗勉题《澴川八景之西湖酒馆》,诗曰“高馆临湖旧业荒青帘岸拂垂扬金舆玉辇无消息犹想当年酒瓮香。” 记载的也是宋太祖赵匡胤当年巡游西湖桥畅饮米酒的情景,可以窥见早在宋代,孝感民间的米酒已广受欢迎

到了近代,孝感米酒制作技艺更趋成熟,民间家庭自酿自饮基本普及,以家族家庭传承为主1924年,孝感城关以鲁毓柏为代表的米酒担主,在城内商业街上创建了“鲁源兴米酒馆”,开始了坐店经营,售卖米酒,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糊汤米酒。1956年,成立了孝感县饮食服务公司和孝感米酒馆,公私合营后,“鲁源兴米酒馆”成为了孝感县饮食服务公司的一个门市部。1996年,注册成立了孝感市宏源饮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,在孝感城区中心重建孝感米酒馆经营至今。

孝感米酒馆先后被命名为“湖北风味名店”、“中华名小吃”和“中华老字号”。2020年7月27日,孝感米酒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。 2023年9月28日,《商务部等5部门关于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的通知》公布,孝感米酒品牌通过中华老字号复核 

 

孝感米酒传说

 

孝感米酒在明代就出了名,如今的孝感米酒更是闻名天下。孝感米酒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,最有代表性的有两种。一种与米酒实际承载家族鲁家有关,另一说与孝子董永后代有关。一为:清末,孝感县城有一家“鲁源兴米酒店”,经营糊米酒。有一年夏天天气炎热,制作糊米酒的汤圆浆发酵了,老板鲁幼佰准备将发酵的米浆倒掉。这时,来了一位老顾客要碗汤圆米酒。鲁老板说:“对不起,卖完了。”可是眼尖的顾客却瞅见发酵过的米浆说:“那不是还有吗?”鲁老板只好说不能吃,那位顾客说:“我口干,先煮一碗来,不好算我的。”鲁老板只好将发酵过的米浆煮一碗端过去,可谁知那个老顾客品尝一口,赞道:“鲁老板,这一次比以前的更香醇,更好吃。”鲁老板不信,自己过去试着尝一口,也觉得口感与前不同,更醇香。就这样,鲁家米酒后来都要经过发酵程序,无意中创出一个百年品牌来。

其二是说董永第三世孙董良、董善,因为家贫和战乱,带着瘫痪多年的老母避居王母湖畔(今毛陈镇),哥靠打鱼、弟弟卖工糊口。弟弟董善每天在毛陈打工回家,总要在雇主家省下一碗饭带回家中孝敬老母亲。有时因活太忙,一连几天不回家,又怕饭质变馊,就用井水泡饭贮于坛中埋于地下,得空时便带回家,不仅未馊,而且母亲总说好吃。时间一长,母亲吃了这带浓香酒味的泡水饭,竟能下地行走。有一天董善将埋了七日的饭坛子取回家时,路遇歹人抢劫,误以为董善抱着饭坛藏有财宝,结果董善被害。董良掩埋弟弟,为了祭奠他,倒了一碗坛中泡饭撒于弟弟坟头。余下的带回家中,一看竟是糯米酒,口味比以前更佳,方知弟弟何以舍命护坛。自此后,董良替代其弟去毛陈打工,米酒也如法炮制继续伺母。并经常持米酒去弟弟坟头祭奠,时间一长,弟弟坟头竟长出槐荫小树,而且树上挂着几个蜂窝,小蜂在祭奠时纷纷争食其中的甜味和酒味。有一天,董良做了一个梦,梦见一美女从广寒宫中飘然而下,对董良说:“你家的事,我全知,要使你母亲经常吃米酒身体康健,光有糯米、好水不成,还得有酒粬拌饭发酵。酒粬怎么做呢?可把你弟弟坟头上小槐树上其中一个金色蜂窝摘下捣碎,拌合在糯米饭中,用井水泡七天后,搓成球状晒干,就可当粬使用了。以后要做米酒,就捏碎一砣,洒入饭中拌匀,封存数日便能吃到喷香的米酒了。”董良醒来,便去坟头,果见有一金色蜂窝,小心摘下端祥。见背面竟有一行小字:“董氏后人,孝行感天,蜂窝粬酒,贻母百年,七女赐”,方知是自己的祖母七仙女下凡所赐。自此之后用酒粬拌饭发酵制作米酒便传承下来。

 

 

八埠口麻糖传说

 

据传,卧龙麻糖的产生与一个馋嘴的糖坊老板娘有关。这个老板娘因为有嘴馋的毛病,时常熬不住要偷糖吃。有一次,她正吃得津津有味时,看见老板进屋来了,她慌忙中把一碗糖丢进装芝麻的罐子里,没想到却被老板发现。老板见糖上沾满生芝麻,要丢掉实在心疼,要弄掉生芝麻又没有办法,不由得十分生气。这时,那个馋嘴的老板娘在边上说道:“有办法,把它放在锅里烙熟,好吃得很呢。” 老板一试,果然味道不错。后来,一位熬糖的老师傅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,由此创制出孝感麻糖。公元924年后,唐庄宗时期孝感麻糖被定为每年必备的宫中贡品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清康熙三十四年编撰的《孝感县志》也有关于孝感麻糖的记载:“麻曰脂麻,可以为油,和糯饧以为糖,曰麻糖。处处有之,而孝感独著。”清朝咸丰末年起,孝感八埠口的糖坊,纷纷把麻糖挑到县城、四乡或汉口零趸出售。向外挑卖的,用圆木桶或大篾篓装置。木桶刷以桐油,篾篓糊皮纸。还有将篾篓分装成一至五斤的,方便顾客携带,以供馈赠之需。卖糖人在汉口走街串巷,以“孝感麻糖”相称,从此,正式创立“孝感麻糖”这一品牌。

关于麻糖原料相传与孝子董永有关。孝感有一个叫董永的孝子,与下凡的七仙女配成夫妻。然而王母冷酷无情,最后硬是拆散这对恩爱夫妻。董永与七仙女生有一子,名叫董宝,长大成人后,在预言家鬼谷子先生的指点下,遇到七位仙姑。七位仙姑送给他谷子一碗,嘱咐每天只要煮一粒,就可当作一天的口粮。而董宝回家后,把一碗谷子全煮了,变成一座饭山把董宝压在山下。后来在饭山上长出一种特殊的稻子。由于是来自天宫的仙种,所以滋味特别甘美,民间就用它制出各类食品,孝感麻糖就是用这种糯米制的糖。用这种糯米制成的麻糖,麻香酥脆,味美可口不粘牙,非常受欢迎。于是,此糖在当地广为流传。

公元1351年,罗田徐寿辉发动蕲黄起义,迅速占领湖北、湖南、江西等地。九月,徐寿辉被拥立为帝,国号天宪,封明玉珍为元帅。元军统帅忽尔赤龙在黄州被徐寿辉所部倪文俊击溃,率4万多名元兵经红安、黄陂转进孝感,将明玉珍元帅部包围在三汊一带,明玉珍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。此时营中的粮食已临近枯竭,明玉珍焦头烂额,无以成眠。军中游击首领藤金生,在三汊找到做麻糖的叔叔,有储存60余担麻糖的地窖。明玉珍即率众将前去查看,滕金生的叔叔打开地窖,那股令人陶醉的混合着芝麻、浆糖与桂花的香气,扑鼻而来,勾得明玉珍一行人馋涎欲滴。明玉珍仔细看了满窖的麻糖,即令人向藤金生叔叔按价付了货款。随后,他即吩咐众将道:“每个士兵先发两盒,每天只准吃二片,补充营养,违令者斩!”众将领命而去,按明玉珍的帅令将麻糖发到士兵们的手上。当时义军战士一天只能吃两餐饭,都是稀饭煮芦根,肚子咕咕叫,可说来也是稀奇,每当谁感到浑身乏力、手软脚软的时候,就吃半块薄薄的麻糖,顿时就来了精神,虽然肚子还是有点饥饿,但却精力充沛。有的士兵舍不得吃,常常在疲乏的时候,拿出一块麻糖来闻闻,就消解了疲乏。忽尔赤龙以为义军饿死得差不多了,派兵前来抓义军,义军士兵竟然个个如生龙活虎,较前战斗力大大增强,忽尔赤龙被打了个措手不及,弃下一千多具尸体,仓惶逃窜。

明玉珍做了皇帝后,可从来没有忘记孝感麻糖救他部队的功劳,时不时派人回来,对滕金生叔叔的麻糖作坊给予支持。而跟随明玉珍入川的二万孝感义军,在德阳一带定居下来,结婚生子,逐渐繁衍,但总有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,也总是要派人回家乡大量购买孝感麻糖,在吃麻糖的过程中以慰乡思。

朱元璋初立国时,要面对很多强敌。他和明玉珍的夏朝签订和约,为笼络明玉珍,朱元璋主动提出,明朝保证定期提供孝感麻糖以供夏朝王宫的食用,这一点使明玉珍深受感动,欣然应下和约。至1364年明玉珍死,其子明升继位,明玉珍留下遗嘱,只要孝感麻糖的供应线不断,就不要与明朝开战。洪武四年,明朝派大臣入川招降,使臣带五百担孝感麻糖,赠于明升,明升看到明朝已基本统一全国,国势雄劲,洪武帝又再三保证,今后将一定保证他及入川孝感人的麻糖供应,便接受招降,使明朝兵不血刃地收复了四川。

滕氏后人在以后的岁月里,不断改进麻糖的制作工艺和添加原料成分,使麻糖的品种开发出桃仁麻糖、杏仁麻糖、生果麻糖、枣泥麻糖等数十个品种。1922年,滕镒泰经营的麻糖厂迁进城关,开办第一个麻糖机械化制作生产点,使麻糖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更大的飞跃,成为誉满世界的食品品牌。孝感民间的口碑文化有“一河三岸八埠口,两块麻糖一杯酒”之说。据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路过孝感时,亲口品尝孝感麻糖,赞不绝口,从而一举成为皇家贡品。到明朝,八埠口的麻糖生产初具规模。古人留下赞美的诗篇:“形似玉梳白如璧,薄如蝉翼甜如蜜。难得世上一佳品,传与后世莫走移。”